百年桂山弦歌雅 奋发图强谱新篇
——中山市桂山中学发展简史
(2021年修订)
李健斌 蔡福生 陈耀华
中山市桂山中学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桂山书院,历经桂山学堂(小学)、桂山中学(初中)、中山县三乡中学(完全中学)、中山市桂山中学(高中)等几个学段,迄今265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桂山中学是中山市直属普通高中学校,系中山市重点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桂山以其办学时间之久、规模之盛、成就之高,谱写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卓越发展的教育华章。
第一时期:书院·肇造(1756―1905年,共149年)
公元1756年桂山书院在谷都创立,这是桂山中学的前身。
据《香山县县志》记载,清乾隆丙子二十一年(即1756年),香山知县彭科倡议在谷都(今三乡环镇路27号,现桂山君里学校校址)创办桂山书院,并划拨三星土坑坦五顷约三十亩耕地(在今坦洲镇孖州一带)作桂山书院院产,以提供部分办学经费。书院的主体是三座祠堂式的建筑,中间的一座祠堂后面有一楼名叫魁星楼,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6亩左右)。
清光绪戊子14年(1888年),谷镇(“谷都”在光绪初年改名“谷镇”)乡绅、乡民集资对桂山书院作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并立“重建碑记”。碑文共23条,分别对教师的任用、学生的入学资格、教育经费的筹措、校务的管理以及奖学金的发放都作了较清晰、具体的规定。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山发现的最完整、最详尽的关于书院管理的历史原始记载。其中特别尊重老师,重建碑记里第一条“书院原为养育人材起同见,故以每年敦请高明夫子在院掌教为首务,纵别项不敷而此款决不可废也”,可见“养育人材”乃其最终目标,尊重老师、保证老师的素质和生活是第一要务。因此,桂山书院的149年间为三乡乃至香山培育了大量品学兼优的人才。桂山人崇文重礼的精神至今代代相传。
第二时期:小学·转型(1905年—1944年,共39年)
距桂山书院东约四公里的雍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改良主义理论家、民族实业家郑观应(1842--1921年)的诞生地。郑观应1894年著成《盛世危言》,大力宣传变法维新。此书振聋发聩,多次再版,开清未变法图强的先河,熏陶了孙中山、毛泽东等几代人。变法维新之风,同样激荡着位于郑观应家乡的桂山书院。在清末废科举、办学堂的潮流推动下,清光绪乙巳31年(1905年),桂山书院改设新式学堂,改名为“桂山公立小学堂”。桂山是当时香山县改设学堂最早的书院之一。据《中山文史》第31辑记载,桂山学堂(小学)首任校长是谷镇平岚乡清光绪丁酉(1897年)科的举人郑宗惠。郑宗惠爱好广泛,学识渊博,并与维新首要人物康有为交好。由于郑宗惠治教有方,桂山学堂在当地享有声誉。著名文艺家、社会活动家陈君葆早年就读于桂山小学堂,1909年11岁时随父亲陈佩芝前往香港。
1912年至1915年郑家琪任谷镇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校长,主政期间学校各项工作皆有声有色,学生思想活跃。1915年出版了一本当年毕业生的作文选《桂山学校国文成绩》,该书原本现藏于广东省档案馆。2021年校庆期间我校用简体重新翻印出版。
桂山小学时期,校名先后为 “桂山公立小学堂”(1905年)、 “桂山两等小学”(含初小部和高小部的完全小学)、“谷镇立第一高等小学校”(1915年)、“香山县第五区区立第一小学”;民国时期名为“中山县第五区区立第一小学”(1925年),后又易名为“第五区十八乡联立桂山小学”。除郑宗惠外,郑家琪、郑子健、郭仲尧、郭仲庭等人也曾任校长。在此时期,桂山小学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内容在逐渐变革,逐渐规范,逐渐与近代教育靠拢。特别是二十世纪20年代至抗日战争前,学校的设施有所增加。民国二十年(1931年)学校的主要建筑物曾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装修。
第三时期:初中·曲折(1944—1968年,共24年)
桂山是一所有具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组织就在三乡开展活动。1929年,中共党员杨章甫,化名文磊庵,在桂山小学设立工作站,以教师身份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这是共产党在桂山的最早活动记载。
桂山中学是在“十八乡联立桂山小学”的基础上创办的。共产党员杨子江、黄石生等已在桂山边教书边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为办好学校及开展革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4年秋,桂山中学成立并正式招生。全校设初中部,附设小学高小部。谷镇区民主区筹委会秘书长孙一之担任桂山中学首任校长,进步人士陈负天任教导主任。桂山中学首届共招收初中学生三个班,全校(含附设的小学高小部)共6个班,教职员工大约有15人,学生约200人。桂山初中学生来源于本校的桂山小学部、谷镇区的光后小学和其它私塾。1944年底创作了传唱至今的桂山中学校歌。
1945年春夏,由于抗战形势紧张,桂山中学校长孙一之随珠江纵队转移,桂山中学曾短暂停课,但不久学校复课。由进步的民主人士澳门歧关公司的总长郭仲尧主持工作。
1945年10月,由于国共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国民党政权接管桂山中学,委任陈观耀为桂山中学校长。桂山中学易名为“中山县第五区区立第一初级中学”(简称“五区一中”或“区中”)。
1947年秋,桂山撤销附属高小部,始成为一所纯粹的初级中学,学生约250人。首届48名初中生毕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初,由中山县人民政府任命五区区委书记曾海波为五区一中代理校长。2月寒假期间,陈观耀校长和部分教师离开学校,其他教师留校任教。校名去掉“区立”二字,改名为“中山县五区第一初级中学”。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学校坚决贯彻中共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废止了国民党时代的“公民”、“党义”等课程,对教材中的一些反动内容禁止讲授。
1951-1952年底,五区一中大部分老师分期分批参加了中山县教育局举办的“思想改造训练班”,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校倡议为抗美援朝购买“少先号”喷气式飞机捐款。有8名学生参加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3年,“五区一中”改名为“中山县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为“县二中” ),并把位于三乡另一间中学——“海山中学”并入“县二中”。 1953年秋季,本校开始在全县范围(含现珠海、斗门)招生。1954年秋,全校共9个教学班,每级3个班。成为当时南中山中学教育的骨干学校,为市的高中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为解放初期的三乡、中山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尹丙生、郑幼骈、郑暮成、郑天林、马耀星、郭冠英等著名的专家、学者就是其中的姣姣者。
1957年3月,中山县第二初级中学又更名为“中山三乡初级中学”(简称“三乡中学”)。
1958年,环城、神湾、板芙、前山(今属珠海市)、三乡等乡合并为规模相当大的“三乡公社”,三乡中学扩大办学规模,共达12个初中教学班,师生共600多人,学生主要来自以中山南半部地区。1958年至1959年初,师生要参加当时社会上掀起的大炼钢铁、大兴水利的劳动。“以劳代学”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1962年,三乡中学缩减为10个教学班,教职工30多人,学生人数500多人。此办学规模一直保持至文革的1966年上半年。
1950年至1966年上半年,学校的校长或主要负责人先后有陈国栋、吴景星、杨国桓、冯树华。
从1966年10月开始至1967年3月,三乡中学各战斗队纷纷组织队员到全国各地进行大串连,学校全面停课,教学设施遭破坏,学校陷于瘫痪。
1967年,中山县派出以解放军部队指导员林家清为队长的军宣队进驻三乡中学,学校工作由军宣队主持。1968年初,学校“红卫兵”及“革命群众组织”实行大联合,成立三乡中学革命委员会。8月,中山县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并宣布要重点清理教师队伍,部分老师受到冲击。
初中阶段的24年,是翻天覆地的24年。桂山中学由共产党民主政权创立,又由国民政府接管,1949年解放又回到人民手中,学校数易其名。解放初蓬勃发展,文革初又遭重创,但在曲折中发展壮大,薪火不断。
第四时期:中学·探索(1968—1998年,共30年)
从1968年至1998年的三十年,桂山中学从初中到高中,从偏安一隅的镇区中学在探索中逐渐发展为在全市小有名气的高中学校。可分为文革期(1968――1976年)和文革后(1976――1998年)两个阶段。
1.1968年到1976年的文革八年,桂山中学教育教学受到较大冲击。
1968年初,学校“红卫兵”及“革命群众组织”实行大联合,成立三乡中学革命委员会。军宣队撤出学校。1968年8月,三乡公社党委派党委副书记彭洪尝到三乡中学任革命委员会主任。是月,中山县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并宣布要重点清理教师队伍。三乡中学部分老师受到冲击,许多教师惶惶不可终日。1968年9月,三乡中学开始办高中(学制两年),学校发展为有初中、高中的完全中学。同时,校名由“中山三乡初级中学”改名为“中山三乡中学”。1969年8月,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三乡中学,参与管理学校。
1969年,三乡中学革委会主任彭洪尝筹办了南桥分校。师生大量的时间从事开荒及各种劳动。同时,课程内容也进行了改变,大幅度增加了劳动课。从1968年起学校的班级编制称号也用军队编制。年级称为“连”,年级长为“连长”,教学班称为“排”。
1972年逐步落实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一部分原来被迫离开教坛和教育战线的老师、原来的校领导,陆续恢复了工作。1972年2月,林栋调入三乡中学,与骆乃鹏一同主持校革委会的工作。1973年4月中山县恢复教育局,姜必英为三乡中学校长,林栋为副校长。
1972年至1973年这段时间,学校教育和教学逐步走向比较正常的轨道。文化课的课程增加,较大幅度地减少了师生的生产劳动时间,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是为“回潮”时期。
1974年至1975年,教育战线先后开展了“反潮流”、“反复辟”、批判“师道尊严”的斗争。又要求各学校减少文化课的课程,增加体力劳动、农业劳动时间。三乡中学的师生还参加了到马坑修水库、修水电站,到“中珠渠”、“南支渠”挖排洪河道的劳动。1976年,教育线又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这一系列运动,使学校教学工作受到了较大的干扰。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学校教育前景渐露曙光。
文革十年,尽管广大教师受到严重冲击,学生学习受到严重干扰,但通过桂山广大教师的努力,一大批桂山学子脱颖而出,后来逐步成为中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营企业等方面的骨干和专家。
2.1976年到1998年,是桂山艰苦奋斗、储能蓄势的22年。
文革后教育战线逐渐走上正轨,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1977年10月高考制度恢复,从1966年至1977年共10年毕业生云集三乡中学参与了这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考试。75届的黄玉平(后考入香港大学博士)和谢宇沂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学院(即今华南理工大学)。
从1978年开始,按省委的指示,学校的工作转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学校课程日渐恢复。中山县恢复了教研室,三乡中学也开始设科组(教研组),认真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学校招生范围、对象和规模再次调整。1979年秋,三乡中学停止招收初一级新生。1982年7月,三乡中学最后一届初中毕业生毕业,学校成为只办高中的高级中学。1983年12月22日,国务院批准中山撤县建市,“中山县三乡中学”也因之改名为“中山市三乡中学”。
1980年,三乡中学被中山县政府定为中山县直属高级中学,并决定1981年秋在全县范围内招生(学制两年)。1984年7月,学校恢复1944年民主政权创办时的校名“桂山中学”,全称“中山市桂山中学”。是年秋,桂山中学由高中两年制改为三年制,高二的学生直接读高三。
1981年初,三乡中学共有教职工37人,其中公办教师28人,民办教师及职工9人。至1995年,教职工增至48人。1995后共有12个高中班,学生653人,其中1/4是三乡镇学生,3/4是市内各镇区的学生。到1998年规划要求桂山中学高一招生8个班,三年内全校设24个教学班,比1996年的12个班翻一倍。所以这两年学校急招了一大批内地省市的有经验的教师。
高考上线人数逐年上升。从1977年的2人,到1981年的10个人,1985年31人,1995年89人,1998年144人(专科以上数)。
管理制度保障了桂山持续高速的发展。从1986年开始,桂山中学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有序的阶段,开始初步引入量化管理。新调入桂山中学的林珍炎副校长积极协助林栋校长,制定了《中山市桂山中学教职工工作量、岗位补贴及奖励制度试行办法》《文明班评比评分标准》等。1997年又制定了《桂山中学教学工作常规要求》《高考奖励方案》《会考奖励方案》。
1998年林栋校长退休,张海经继任校长。
桂山的发展离不开校友的大力支持。1981年,三乡籍居港乡贤、校友郭华亮、张玉泉、郑振雄、郑天熊等倡议“重建桂山”,从而开始了历时十年的“重建桂山”工程。其中有由张玉泉、郑振雄等发起兴建的育贤楼和陈仙兰女士捐助港币20万元兴建的陈君葆伉俪纪念图书馆,还有1994年11月底竣工的由第一届校友代表大会(1992年6月27日召开)筹款兴建的“桂山中学校友楼”暨“陈仙兰会堂”。
由于高考的不断进步,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先进,学校的声誉空前提高,1996年2月1日,市政府正式批准桂山中学为市一级学校。
第五时期:高中·崛起(1998—2014年,共16年)
经过探索时期的不断积累,桂山中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三级跳”的蝶变:从中山市一级学校到市重点中学,然后到广东省一级学校,再到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迎来了迅速崛起的十六年。
1998年8月28日,张海经校长在1998学年第一次全体教工大会上发表上任施政演讲,首次提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明确地提出了桂山中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整体素质提高为根本,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分层次教育为手段,以造就“四有”人才为目标;要以科学的管理规范学校,努力把桂山中学办成“深加工”能力强,达到“低进高出”的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管理体制上实行校长负责、党政协调,行政分工,党支部、教代会监督;实行学校、年级两级管理的扁平化体制;加大力度强化师德建设;建立“名师、学科带头人”评价与考核制度,学校重点抓了骨干教师的培养、优秀教师的示范和新教师的“入轨”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行了“导师制”和“师徒带教”制度。2005年8月底,因张海经校长工作调动,梁添带接任桂山中学校长直至2015年7月。
学校在办学体制上有一个重大变化,2002年4月由市直属高中学校下放到三乡镇政府管理,直至2014年7月。三乡镇政府管理期间,桂山中学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教育教学管理有较大的施政空间,客观上给学校的腾飞创造了条件,学校办学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品牌效应逐渐外溢,学校声誉日隆,美誉度大幅提升。学校由1996年的中山市一级学校升级为2002年的中山市重点高中,2004年升格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6年晋升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学生人数由1998年18个班900人到2014年的54个班3100人。考取本科的人数从1998年的20人、2002年107人、2004年214人、2006年316人、2009年510人、2011年636人,发展到2014年的756人,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特别突出的有2001届张远梁同学考取中山市政治类总分状元;2005届的陈嘉威以历史900分(标准分)的卓越佳绩荣获广东省高考状元;2006届周哲婷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实现了我校“清北”名校零的突破。高考成绩年年荣获中山市“高考特别贡献奖”。从2011届起,桂山中学设立高考(含学业水平考试)考点,本校学生全部在本校考点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或者省学考。
教职工由1998年的70人到2014年的192人,已成为中山较具规模的大学校。
2004年春,经三乡镇政府、桂山中学、市教育局多方论证研究,由桂山中学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的形式,采用“名校办民校”的方案举办一所初中教育民办学校,校名定为“中山市桂山君里学校”。该校于2004年4月得到市教体局批准,9月正式如期开学。首任校长由桂山中学教师陈福生同志担任,2006年9月后由陈康健同志接任校长至今。
校舍也在逐年增加。经过改造,至2004年9月,桂山中学旧校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约30亩),校园内建筑面积近35000平方米。而学校的迅猛发展,旧校区还是捉襟见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2005年5月,学校向三乡镇政府提交《关于选址重建桂山中学的请示》报告。2010年1月,举行新校区奠基仪式并正式开工,2014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9月全校师生搬入新校区,告别了258年的桂山老校,百年桂山又焕发出青春的光彩。环镇路的旧校区交给中山市桂山君里学校继续办学(初中)。
这十六年,是桂山制度创新的十六年。制度立校保证了桂山的持续发展。2000年的《桂山中学教师工作评价及奖励办法》就是现在绩效评价方案的前身,它很好地体现了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制度,调动和保护了桂山老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学上,根据生源素质,采取“抓两头促中间”、分层教学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高考一路高歌,考取本科的人数连年大幅增加,年年荣获市高考特别贡献奖。
这十六年,桂山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2004年确立了“德馨学厚,自强不息”的校训。桂山老师继承了党创立桂山中学的光荣革命传统,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索奉献”,使中山教育界大力推崇的“桂山现象”和桂山精神得以在中山市推广。
第六时期:高中·卓越(2014年9月迄今,迈向高水平一流名校)
此一时期,桂山中学得益于市办学体制政策调整、学校迁建、多年深耕蓄势带来的井喷效应和全体教职工、学生及家长的“三军用力”,学校处于一个不断跨越的卓越发展时期。
此一时期可根据校长任职情况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4.9-2015.7)
2014年是桂山校史上不寻常的一年,有几件里程碑事件必将载入史册。
一是搬迁新校园。2014年8月底,学校由原环镇路27号的旧校区整体搬迁至新校址三乡镇小琅环路38号,办学258年的学校再次焕发青春,百年老校恰是风华正茂。桂山中学新校区占地14.7万平米(合220亩),建筑面积83000多平米。新校区由香港日方公司整体规划设计,体现了典型的岭南风格并糅合南洋元素,布局宏阔大气,环境典雅温馨,设备高端,设施一流,被誉为“中山最美校园”。校名由叶选平先生(叶剑英元帅之子,原广东省省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题写。
二是由原三乡镇管学校(前后共12年)重新回归市直属高中学校行列。办学体制的变化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地位,提升了学校的发展平台,有力保障了学校办学经费,实现了更多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有利于招聘优质教师和招收优质生源,为学校的卓越发展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
三是拉开新一轮扩班招生和扩容招师的序幕,办学规模得以不断“做大”。当年新高一招生24个班1200人(比2013年增加8个班的招生),此后每年稳定在20个班、1000人以上的招生规模(2019年起达到每年1100人)。当年起连续三年进入桂山中学工作的新教师累计达100人左右。
在新校区办学的第一学年(2014~2015学年)仍由梁添带担任校长(至7月)。时任副校长有陈康健(兼任桂山君里学校校长)、严小坚、高宏、段文山等4人。该学年学校管理主要是适应新校园和新体制等新情况,不断探索,积极应对,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蓄势储能。2015年1-2月学校按照上级设置的职数,通过竞聘上岗方式配齐配足中层干部(实际增加中层正职4人,中层副职7人),这是校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事调整,极大改变了旧校区干部配备明显不足的小马拉大车的窘迫困境。
2015届高考重点上线155人,上线率15%;本科上线899人,本科上线率88%,居于全市先进行列,被评为中山市高考卓越贡献学校,实现了新的跨越。
2.第二阶段(2015.7-2017.7)
学校继续沿着既定的轨道稳步发展。2015年7月梁添带调离桂山,7月下旬到9月底,组织并未安排桂山中学校长和指定临时负责人,由严小坚、陈康健、高宏、段文山等几位副校长以主人翁的担当精神共商学校大计,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当年9月28日原中山纪念中学副校长吴新华由市教体局派遣担任桂山中学校长直至2017年6月中旬。此后由组织指派段文山副校长临时主持学校工作到7月底,共一个半月。
随着学校发展,学校党建有重大变化。2015年12月,学校党组织由原党总支升格为党委,吴新华担任第一任党委书记。2016年5月学校工会换届,选举何斌担任第五届工会主席。
2016年1月学校创办校报《桂山人》,由蔡福生老师担任首任执行主编。2016年11月市教体局核准《中山市桂山中学章程》。
2016年12月18日,学校在校庆日举办了26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校庆活动盛况空前,各界校友相聚母校琅环山麓,共话桂山情怀。纪念活动精彩纷呈,特别是从旧校区起步直到新校区宗惠广场的火炬传递仪式引起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至今传为美谈。校庆活动首次实行全球直播,全球桂山人此刻均与母校同频共振。
这两年高考一如既往荣获“中山市高考卓越贡献奖”,再创新辉煌,达到新高度。2016年高考重点本科上线和本科上线人数及上线率保持高位稳定,特别出彩的是2016届蓝浚雯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成为第二位考入清华的桂山学子。2017届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100多人,成为至目前为止本科上线人数最多的一届。其中占凌霄以名列全省理科前茅的突出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工科试验班。
2016年起中考招生开始招收武术和高尔夫球特长生(此后每届招收4-8人),2017年还招收了3位书法生。2017年中考招生录取分数线实现弯道超车,进入前四名。
3.第三阶段(2017年7月起)
2017年7月底,市教体局任命曾担任中山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和杨仙逸中学校长的董再明同志担任桂山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此后桂山中学进入迈向高水平一流名校的卓越发展时期。
学校党建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各项事业走向卓越。学校党组织实行将支部建在年级组并与年级组管理团队“同谋划、同地位、同工作”的组织形式,极大加强了党组织的领导力,充分发挥了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学校党委被中共中山市委授予“中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在此阶段,先后担任副校长的有严小坚、高宏、段文山、卢洁贞、陈福生等人。学校设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总务处等五个内设机构,共有行政职数19人。2020年8月学校按文件要求派出何斌、陈耀华两位同志担任桂山君里学校副校长(任期三年),代表桂山中学参与管理该校。
学校办学规模稳定在每个年级20个班,学生3000-3300人;教职工2021年达到26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达到130人,另有特级教师1人。此一时期,可谓兵多将广,气象宏大,盛况空前。
2018年4月举行面向市内外同行开放的德育开放日活动并同步线上直播,广受好评。2019年3月与《中山日报》联合举行学校食堂后厨操作直播活动,线上围观者众。同年4月面向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主体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影响深远,参加活动人员达近万人。
学校的校园文化再建设基本形成有品位、有内涵的格局。一是系统建设软文化,梳理明确了治校方略。树立了学校现阶段“两高”办学目标:建设高水平一流名校,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将原办学理念丰富为“以人为本,卓越发展”。重新提炼了桂山“教风”“学风”“桂山精神”。二是为重点楼宇建筑、重要场室命名(育贤楼、崇文楼、明理楼、德馨楼、学厚楼、馨园、一之湖、宗惠广场、陈戈平体育馆等),营造馨雅文化环境氛围,体现了系统化、文化味、办学历史和育人思想。三是新建的文化石景观带初具气象。既有“桂山中学迁建碑记”、校史里程碑、“桂山人”、“一之湖”、“宗惠广场”“助人人助”等石刻,也有规模大、种类多、制作精良的高端日晷园。四是高度重视“书香校园”建设。学校于2019年先后荣获中山市和广东省“书香校园”荣誉称号。五是着力进行校园信息化升级改造、创建省“绿色学校”和省文明校园工作。六是校园安全文化堪为省市标杆。多次举行面向全省开放或录像推荐示范的防震减灾演练活动,建成高档地震模拟室,学校被国家地震局授予“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二〇二〇,岁在庚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我国各级学校均曾在2-4月停止线下教学。我校师生共克时艰,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线上教学。
学校教育事业卓越发展,得到了上级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2018年胡振欢老师、2021年刘云平老师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19年教师节,中山市政府举行第四届名教师(校长)颁奖大会,我校董再明校长被评为“中山市名校长”,语文组丘警通被评为“中山市名师”,另有多位老师被评为“中山市骨干教师”。2021年邱志权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系桂山本土培养的第一位)。先后有蔡福生、梁重长、杜大华、王贵良、曹永明、孙磊等老师被评为市“师德标兵”。每年还有数十位教师被评为中山市优秀教师、学科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
高考升学由过去本科上线增“量”为主转型为重点本科上线提“质”为主,实现内涵发展。选择参照点计算2021届高考重点上线达到450人,重点上线率达到46%,居于全市前茅。中考招生录取分数线从2017年起连续多年排全市前列,全面跃居中山市第一方阵。2021年首次招收“卓越班”,探索拔尖高素质人才的新型培养方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各届校友的大力支持。2018年12月,1979届校友、雅居乐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卓林再捐1000万元,至此他累计已为母校捐助5000万元。
今年是桂山中学建校265周年。现在学校优美的育人环境,高水平的办学质量,充满魅力的和雅德育,科技与人文相得益彰的智慧校园,正使桂山名牌越来越亮。校长董再明强调,桂山中学拥有中山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的学习生活条件;拥有一流的校风,既井然有序,又生动活泼;拥有一流的师资,老师责任心强,服务学生意识强,教育教学能力强。腾飞的桂山中学必将砥砺奋进、行稳致远、追求卓越,迈向高水平一流名校。
2021年12月